扫盲运动的意义
扫盲运动对于农民群体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它不仅帮助他们从旧社会的无知中解脱出来,开启了通向知识文化的大门,实现了个体的解放,更为他们通过技术革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条件。可以说,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为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建国之初的扫盲运动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农民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迈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初的步伐。
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作用,扫盲运动的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的经验,扫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发展全民学习型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义务教育的重视,重视并保护儿童完成义务教育,才能从根源之上减少文盲,从而真正消除文盲。
最后,扫盲运动对于农村妇女的解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了她们的社会地位。政府通过妇女联合会,对妇女进行文化和思想教育,鼓励她们摆脱愚昧,发挥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自主参与者。
扫盲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扫盲运动时期由于师资短缺等原因,扫盲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扩大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等。
扫盲运动打开了农村妇女自求解放的大门。妇女占到农村人口的一半,而她们长期以来远离知识与文化,妇女的社会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不仅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具有重大意义。
1949年我国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只有20%,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仅11万。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场让亿万中国人民“睁开眼睛”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
2、旧中国是一个教育普及程度极低,文盲人口充斥的国度,1949年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小学入学率仅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有6%,农村人几乎都不识字,简单的读写都要求人帮忙。
3、在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205所普通高校,且在校学生总数仅为117,000人。在长达36年的时期内(1912年至1947年),中国总共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大约只有21万人,年均毕业人数约为5,800人。这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极度落后,国内几乎缺乏像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4、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5、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8%。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85年至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到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15‰,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为不平衡。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4万,迁入镇的有675万,迁入农村的有611万。
6、针对当时文盲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严重状况,同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号召。
翁振华是如何配合扫盲运动的?
1、年,中央对扫盲工作提出了“紧紧跟随和密切地结合农村的合作化运动”。翁振华回忆:当时全国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大义新义乡试点推广。它的特点是用拼音做拐棍,强调把课堂作战场,强调集中思想,像打仗一样,上好识字课。县派驻了20来个专职人员组成的扫盲工作队,村村搞起了速成识字班。